永做创新路上的领跑者
郭高,男,汉族,1957年1月生,中国共产党员,程序员、机械工程师、道桥专业正高级工程师、长春市政府津贴享受者,原长春市政院副院长,是三向嵌挤块体装配式路面基层及混凝土琮发明人、沥青路面装配式基层技术路线奠基人,主编多部装配式基层技术的地标及团标,出版学术著作《装配式路面基层的诞生》,发表专项论文12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0余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1994年,计算机刚刚普及,市政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类产品尚未问世,他自学BASIC语言,编辑几万条命令,开发成功《市政道路CAD集成系统软件包》,该软件包含智能界面、数据库、水力计算、排水纵断绘图、工程量统计等功能。为吉林省众多同行设计院服务10年,填补了吉林省的技术空白,我公司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历史突破。
从2000年开始,他一直关注和研究如何提升道路建设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的课题。他几乎走遍了长春市的大街小巷,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在纷繁复杂的路况下,仔细调查每条道路的病害,分析破坏机理,研究改进方法。为及时记录道路在极端条件下破坏的状态,他经常在最炎热的烈日下和最寒冷的严冬里如获至宝般地采集每一个混凝土碎块试样。
2012年,他从长春市使用的混合石灌浆基层和赵州桥使用的银锭扣得到启发,将银锭扣的燕尾隼通过立起、扭转、相贯的变化得到具有三向嵌挤特性的块体,再将该块体铺装并使用砂浆灌缝,由此发明了嵌挤组装式道路基层——装配式路面基层。由于白天要处理很多日常工作,搞科研的时间更多是在晚上,即使是在深夜,每当有了新思路,他都立即打开电脑画图,三年来创作科研手稿数千页。
由银锭扣演变为三向嵌挤块体的过程
2013年,《装配式路面基层暨产业化研究》科研课题立项,他带领总工办、道路交通分院、桥隧轨道分院、科研检测分院、测绘公司、市政环境分院、监理公司、经济研究分院和院务办公室等部门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开展关于装配式路面基层设计、制作、施工、检测的全产业链的成套技术攻关和创新。研发范围涉及三向嵌挤块体及衍生块体系列产品、高性能柔性灌浆料、适合大规模作业的灌浆工艺及装备、预制块高效成型工艺及装备、预制块快速铺装工艺及装备、检测工具,研制的设备及工具覆盖全产业链各个环节。
随着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公司业务范围也由单纯的设计,拓展到水泥混凝土制品、大型成套机械设备生产及道路基层施工领域,并将因此取得更大的效益。
2015年,沥青路面装配式基层成套技术获得系列成果,包含标准、工法、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商标、论文、专著、各级省部级和行业奖。同时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主要结论为首次系统研究了嵌挤混凝土预制块路面基层结构,提出的装配式路面基层成套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编制的地方标准,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及建筑废弃物。
这是我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由多专业多人员参加的高投入、长时间、全产业链的科研项目;第一次开发50余项系列授权专利;第一次获得国家专利奖;第一次编写涉及设计、施工、验收以及产品的标准;第一次将创新工作实现从理念出发到产品设计、制作及施工的全过程产出;第一次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基块产品设计图混凝土琮
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目前已带动多家建材、化工、机械制造企业从事与装配式基层相关的产业,基块生产工艺成熟,从使用模具浇筑的水泥混凝土湿法成型,到使用大型台膜双振砖机制造基块,已达到日产1千块的能力;使用挖掘机配合专业夹具进行基块铺装,日铺装量达3千平方米;使用组合式联合作业灌浆机可日灌浆6千平方米,完善的产业化建设与装备能力,可缩短道路基层建设工期。该技术适应长寿命道路和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也在建筑垃圾利用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拓展和应用。
长春市育民路 长春市机场快速路
沥青路面装配式基层成套工程应用范围适用于应急抢修,施工便道,新建及翻建道路。铺装道路等级从主次干路到城市快速路,铺装面积累计达到80万平方米,其中单项工程铺装面积达7万平方米。该技术在长春、吉林、沈阳、哈尔滨等市政道路工程中推广应用,在长春市浦东路、育民路、机场快速路、西安桥引道、长双烟公路等道路工程,充分发挥该技术施工周期短、作业温度宽、基层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可利用建筑垃圾、低碳环保的特点,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他虽是一个非本科、非本专业的技术人员,但经过多年奋斗,成长为我公司创新技术带头人。退休后他依旧不忘初心,婉言谢绝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的重金聘请,依然选择我公司作为他的科研战场,忠于企业、甘于奉献、充分发挥余热,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十年来,他坚守使命定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新技术、改进现有生产工艺,攻坚克难,产出了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为市政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始终保持着“铺路石”的精神,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承载着千千万万行者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