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街改造工程让“百年老街”容颜一新、“海绵城市”创建让市民在雨季告别“看海”、自融雪路面“刷屏”全国……
市民的幸福感,也是张津铭的成就感。作为一名市政建设项目的参与者,他时常把市政建设中的亮点分享给同样奋斗在城建“一线”的父亲,同行间的业务交流也让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凝厚。
梦想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工程师
张津铭的老家在吉林省榆树市,童年的他,幸福地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
作为吉林省榆树市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道桥工程师,他的父亲在别人的眼中是“专业人才”,当身边的人不断夸赞父亲优秀时,他也会心生自豪,慢慢的,这种感觉变成了一种向往——“我也梦想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工程师!”
据张津铭回忆,当年的父亲工作非常繁忙。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亲带他去农村公路铺设现场。那是他第一次去农村,也是第一次走进真实的工作环境。
“泥土路崎岖不平,一段很短的路,要走很久很久。”张津铭说,还记得当时父亲组织召开了现场会,研讨公路修建方案,提出让村民早日走上平整的马路。从现场回家后,他看见父亲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大量的图纸,年少的他虽看不懂纸上的图线,但他也知道,这是父亲为这份工作的付出。
道路修建完毕,张津铭强烈要求父亲再次带他回到现场,而当他看见整洁的路面和行路人脸上灿烂的笑容时,对父亲这份职业的理解悄然升级,“没想到,一条新路竟然可以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改变!”
儿时的感悟,换来了对一份职业的执著。2011年,张津铭参加了高考并如愿考入了心仪的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专业。
学习技能 融入社会
入学后,随着对道桥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他报名参加了吉林大学道桥工程专业的自考,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的知识技能。2015年,他顺利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这期间,张津铭积极加入学生会和各类学校社团组织,担任了班级团支书和校学生会第十二届主席,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信赖有加。刻苦的学习和积极的实践,也为他的大学时光积累了能量,他先后获得了“吉林省优秀团员”“长春市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2014年底,张津铭进入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研检测分院,成为一名实习生。
陌生的环境,让他面临新的考验。“当时实习的工作是试验检测员,听起来好像是在试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游走在高端的检测器材间,但实际并非如此。”据张津铭介绍,试验检测员的主要工作是对施工原材进行检测,判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把好材料关。而这个过程,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在施工现场进行,穿梭在石、土、砖、管之间。
彼时的张津铭认为,这项工作能用到的,都是上学期间的基础知识,很好开展。然而在一次实地检测工作中,当被问及大量专业材料标准,他无言以对时,他突然意识到,工作没有实践的积累,永远也不会到达心中的高度。他需要做的是脚踏实地、多学多问、快速适应。
重回办公室,他找出各类国家标准及相关规范的书籍,这些书堆积起来有一人多高,但他决心把书读“薄”,让知识入脑入心。
自那之后,张津铭白天跟着“师傅”,穿梭在不同的材料检测现场,仔细观察,用心记录。晚上,他坚持伏案学习、认真总结,房间的灯很晚才熄……
经过不懈努力,张津铭终于学有所成,可以独立完成现场材料检测的技术答疑等工作,被提问时对答如流,获得合作单位的尊敬,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服务标兵”等称号,荣升分院院长助理的职位。
不忘初心,与祖国建设发展同行
在努力干好工作的同时,张津铭还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理论水平。
2017年,他参与并完成了《三明治式的混凝土预制块路基》新型专利研究,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于2019年在《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发表了《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
张津铭说,感谢这份工作,让他能够参与建设家乡,与祖国的建设发展同行。
在“长春市百里伊通河水系生态工程之南溪湿地区域海绵城市工程”“吉林大路提升改造工程第一标段(人民大街—东盛大街)道路、交通标线、排水施工”“长春市人民大街精品街路改造工程总承包”等市民关注的市政工程中,都有他检测的身影。在这些工程建设中,他始终保持“精细严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成功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他积极下沉社区防控一线成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责任。
谈到未来,张津铭信心满满。他表示,将不忘母校培育之恩,始终忠诚企业、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学习强国-吉林学习平台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