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春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市区交通压力逐渐加大、市民出行难的现状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道路施
工期间,可利用道路线路减少、车辆行驶速度慢、绕行距离长,交通压力更大。鉴于此,建委于2011年指示我院针对缩短道路建设工期问题,
开展关于道路结构的研究工作,达到既要维护道路又要减少对交通及城市生活干扰的目的。
我院组织设计人员北上哈尔滨、南下天津,在多种道路基层结构模式中进行材料、工艺、寿命、性能及造价的多参数对比分析。经过前
期技术研究,确定的基本思路是尽量采用预制模块组装作业,才能减少现场湿作业工程量、避免气候及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不良影响,并
由此提出“组装式混凝土砌块道路基层结构”的新概念。
概念虽然有了,但是解决具体问题还必须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单元块的问题;尺寸、强度、形状、组合结构问题;混凝土块之间是焊接、
绑扎、螺栓连接,还是粘结....,每个细节都涉及不均匀沉降的约束,基层反射裂缝的预防,与底基层、上面层的结合,铺设工艺。没有技术
原型,没有可以参照的样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难题挡在设计人员面前。
为突破关键技术环节,我院设计人员于2012年6月去北京卢沟桥、琉璃河大桥、辽宁九门口水长城等地调研,受卢沟桥结构的启发,认
为银锭扣可以作为由分立元件经装配形成整体结构的研究方向。年底研究制作出萝卜模型和木模型,在银锭扣二维特型基础上,升级为具备
三维特性的嵌挤式结构,从而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2013年春建委组织科研课题立项论证,有15个项目列入目录,计划从前期费列支1000万元作为本轮科研经费。“组装式混凝土砌块道
路基层结构”项目从此进入快车道,各项试验全面展开。当年7月购买结构计算软件开展结构计算。有了计算软件并不等于一定就有结果。
首先要建模,确定尺寸、输入材料性能参数、并平衡各个参数之间的配比关系。可不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那么简单。基层材料是素混
凝土块,强度仅有C15,计算过程涉及道路结构组合设计的各个层面,混凝土块结构复杂、受力关系复杂,如何使用低强度材料满足交通荷
载严苛的使用性能,确实给桥梁所的设计师们出了个大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艰苦摸索与无数次的计算,获得涵盖组合结构
各个层面的,充分发挥材料性能与混凝土块合理尺寸的最小二乘法优化结果。
我院试验室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混凝土块及灌注砂浆的材料配合比试验报告,为当年进行路段试验争取了宝贵时间。
当年8月采购基层预制块模具,9月开始在预制厂进行预制块生产,10月进行试验路段的施工及弯沉检检测,表示结构强度的曲线平缓
且高高显示在图表的顶端。飞越中路试验段的竣工及成果,是本项目完成结构和装配工艺原理性试验的重要标志。
2014年初我院向建委提交在文化街、百汇街等4条路进行扩大试验的申请报告,获批准。当年3月完成试验路段施工图设计;4月在财政
局讨论造价问题,获200万元模具及铺设机械研制资金额度;5月完成铺设机方案评审并签署铺设机械制作合同;8月市定额站同意试验段安暂
估价招标及结算;9月试验路段世纪大街开工,进行项目的全要素试验;10月竣工,经实践检验新研制的铺设机性能良好,每小时铺装82块;
优化后的模具达到设计要求;道路质量满足规范要求;砂浆泵送系统满足施工作业需要;11月完成吉林省技术规程评审;12月完成企业级工
法评审。
2015年2月技术规程出版、5月完成本项目科技成果鉴定:装配式路面基层成套技术研究“属于国际国内首创,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月在百汇街完成不同类型道路组合结构设计的试验;8月在文化街完成使用通用机械铺设的工艺试验;9月获得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成果应
用证书,该技术从此进入公路系统;11月装配式道路基层技术在试验检测中心进行《海绵城市》项目应用试验施工。原本是为耐久性抗翻浆
而研发的道路结构,竟然机缘巧合的迎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似乎一切都是为了今天。
截至目前,本项目已经完成科技成果鉴定、规程及工法的编写与出版、获得授权专利14项、发表系列论文7篇、获全国市政行业科学技
术奖二等奖、培养研究员9名、硕士2名,参与科研的技术人员达40余人,参与的专业有道路、桥梁、排水、建筑、预算、试验、测绘、三
维设计、出版,现正在进行装配式基层结构补充预算定额的编写与申报,为下一步推广奠定基础。